把时间当作朋友: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李笑来) 125
越是勤奋的人越输不起,越是输不起的人越勤奋
我自己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清楚地意识到“管理时间”的说法有多么荒谬。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一直认为谈话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生产过程。苏格拉底揭示所谓的思考过程不过是“提问和回答”[1]——估计那时候印刷品并不丰富。而千百年之后培根说得更加全面:“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2]”
我一直相信,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在不停地为学生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我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多,而更多的程度超乎想象。学生的问题来自于各个方面,或神奇或可怕,或有趣或诡异,但都是基于他们对现状的思考和疑惑
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
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作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
[ ⊙ω⊙ 主人,这是一个空标注耶! ]
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除了正确与巧妙之外,还要有效率,因为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超出常人的臂围是这样练出来的:二头肌的常用练习动作只有那么三五个。每周专门针对二头肌练习一次;每次三个动作;每个动作至少要做5组;每组要重复做8~12次;重量要计算到恰好再也做不动了为止;持续54周以上——至于如何握哑铃,关系并不大。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
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我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我们常说的“智力”与“智商”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儿。可以把一个人的“智力”理解为他“心智能力”的强弱程度。而一个人所谓的“智商”,是指此人参加“智力测验”所获得的成绩——姑且不论那些智力测验在科学性与全面性上是否足够可靠。
人生初始,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几近于零。新生婴儿几乎只有“反射”能力而已。饿了、疼了、冷了、热了……只要不舒服只有一种“反射”——哭;而舒服了、满足了,就产生另外一种反射——笑。而作为人类最终所必需的种种能力,新生婴儿实际上无一具备,他们只是具备获得那些能力的潜力而已
人类之所以与其它动物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额叶”,乃至于人类天生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进入负数的地步——谁又能够保底
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我们用我们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
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说明我们的思考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的同时,也说明语言文字有的时候局限到什么程度——“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体会到自己竟然拥有无法想象的强大的心智能力——这是开启我们的心智,小心培养、发展、调整自我心智能力的第一步。
[ ⊙ω⊙ 主人,这是一个空标注耶! ]
现在,弄清楚“你自己不了解的、别人也不了解的你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现在竟然仅凭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并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一个人智商很高,可能会被我们形容为“聪明”。然而,一个人的心智能力非常强大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我们常说的“智慧”,往往与智商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能够用他的“聪明”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却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智慧”而上当受骗
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聪明”前面加上一个“小”字,而在“智慧”前面却加上一个“大”字。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之为人,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正因如此,我们才具备其他动物很难具备的一种能力——“反思能力”——也许恰恰就是人与猴子之间3%不到的差异的具体体现。有了反思能力的人类,最终拥有了语言,发明了文字,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拥有了强大的心智力量。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
你的大脑太活跃了。一个人拥有活跃的大脑原本是好事,但是,在很多的时候,也可能是坏事——就像你前面看到的那样。你的大脑非常活跃,并且你的注意力最容易接受它的指令;所以,甚至在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在不停地操控你的注意力。然后,你就这样轻易地被你的大脑所左右。
你可能要挣扎很久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亲身感受,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努力分辨,我们当然会觉得我们自己最痛苦。
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再痛苦,在目前这种状况下,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最为严重的、最具戏剧性的案例。
那是一个14岁的男孩。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当我感觉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从笔记本里翻出这两条记录读一遍。
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早就忘干净了,或者早已经无所谓了,然而那些能够记得清清楚楚的事情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它更可能只不过是幻觉
最痛苦事儿之一可能就是:“怎么道理全明白,但就是不行呢?”——谁都不愿意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明白那是非常愚蠢的,但怎么就又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了呢?为此痛苦,深夜难眠,一遍一遍地骂自己
一共要搞定20000个单词,而因此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并且连续4年没有失业可能(后来的事实是,他直到5年之后才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1:8,所以,大约相当于每年320000元人民币。而如果一年的税后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币的话,那就相当税前赚取了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币。那么,每个单词大约值20元人民币——这还只不过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所以,他终于明白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他每天都强迫自己背下200个单词。而到了晚上验收成果,每在确定记住了的单词前面画上一个勾的时候,他就想象一下刚刚数过一张20元人民币的钞票。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感觉心满意足,因为今天又赚了4000块!
他不仅是个有能力自律的人,还是个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他用自己心智的力量给抽象的目标赋予了实际的意义,于是,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
这个实验说明的是,要取得大的成绩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当前名利所诱惑,能按社会需要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奋斗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所有的苦行僧都应该必然成功。但是事实明显并非如此——即便是苦行僧,也和其他任何一个群体一样,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不禁想起来前段时间流行的戏谑:“要练神功,必先自宫——就算自宫,也未必成功!”
[ ⊙ω⊙ 主人,这是一个空标注耶! ]
老虎机可以在这方面满足这些赌鬼的欲望——它的操作极为简单,拉一下手柄,五秒钟之内就得到结果——结果是输是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五秒钟之内就得到结果”!
也许最善于利用人类天性的商业机构就是银行了。想住大房子?好!我给你办贷款,慢慢还,不着急,30年之内还清就好。想买新款轿车?行!我给你办贷款,不用还得太快,三五年之内还清就可以
有时候成为高手需要愚钝,金庸小说里的郭靖成为一代宗师的根本原因更可能是因为他“傻”到一定程度,所以,很多人或事情对别人来讲是诱惑,对他来讲是干脆不存在的;于是,他可以用普通的智商长期只专注在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最终天下无敌。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的长期反复审视,你会发现那个列表变得越来越长。别怕,相信我,谁都是这样的——至少99.9%的人是这样的。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当场见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找到了,也只不过是两种情况之一:a.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b.这个技巧可能有后遗症,只不过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真正拥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的你,生活会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所以,你早就把一些轻松安逸安排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而心平气和地每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于是,你不仅从容,而且快乐。你会变成一个守时的人,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一个身边的朋友都信赖的人。你会定时去健身房,从不为自己瘦得太慢而烦恼,不会去选择用节食甚至吞食泻药的方法减肥,因为,在那些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持续锻炼了许多年。
达尔文从来都没说过人是由猩猩演化过来的。达尔文的意思是说,人类与猩猩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默默陪了二十多年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因为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而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将之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
一位朋友读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后概括说,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啊!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钟。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钟。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钟。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钟。
路途往返——30分钟。
休息——剃胡子。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钟。
读《消息报》——10分钟。
读《文学报》——20分钟。
读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钟。
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奇特的一生》我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事实上,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问题总是复杂的,解决方法总是简单的。”记得我的一位小学老师经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十多年后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意,
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
久之前,我给自己制作了一个“Reset”(重启)按钮。我有一个本子,其中每一页通常只有一个句子,诸如:
· 快乐是一种本事。
· 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 正常人都是有私心的,高尚一点的人只是能够控制它,不把它转换成行动而已。
· 生气是浪费时间的。
· 任何时候都要尽量鼓励他人。
· …… 有些页面,在那个句子下面记录着一些日期以及一些注释——就是,我用那个句子“Reset”我的大脑的时间、原因以及结果。(顺带说,纸和笔很多时候就是比硬盘可靠。) 还有一天,我翻到了这一个句子:“快乐是一种本事”。我突然发现,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忘记了快乐。我的大脑死机了。
从今天开始,养成记录你每日时间开销的习惯吧。这是第一步,其他的很多良好的时间使用习惯都会因此自然地养成。如果你已经习惯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记录一下当日的时间开销,那么,第二天早上就会很自然地开始在脑子里规划全天的时间了——不信你就试试看!
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至30分钟仔细制作你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划算的,正如另外一段“陈词滥调”所说的那样——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你今天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
早上很难进入工作状态,可能就是不知道该干什么导致的。前一天或者早上做好计划很有必要的。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值——比如,你可以用1~5分进行标记。但是请注意,不要像某些书籍建议的那样使用1~10的分值,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那样精确地分辨我们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实际上,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讲,用1~3的精度已经足够,因为1~3的分值基本上可以代表:
1.不重要 2.一般 3.重要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我的经验是,行动之前,反复思考——要远远多于仅仅三遍——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减少时间的浪费。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的。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竟然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了!
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其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所谓“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所有的学习过程,或者说知识传递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验主义”。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联系起来,乃至于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文学只是文字应用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都不见得是最重要的领域。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恨人有,笑人无。病态的心理
谁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可能什么都有”。没有人是傻子。可是,“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开始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我拥有的是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
谁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可能什么都有”。没有人是傻子。可是,“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开始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我拥有的是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那么最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退而求其次也起码应该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有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可是却选择了逃避。这些人会认为“万物皆空”,一切都是幻象而已。于是声称自己可以跳出红尘,远离喧嚣。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现而已。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一位外科大夫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位中学老师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给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讲清楚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位生物所的研究员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觉得最近每天从床上爬起来一路小跑冲进实验室然后观察记录她所培养的菌体实在是太美妙太神奇了。一位母亲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现在坐在孩子的床边,孩子睡梦中的脸庞是那么安静美丽透放着光彩,那么惹人爱怜……
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
·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开始突进,后继乏力
在开始阶段,一个人只需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随着进步程度的增加,再进步一点点,往往需要投入相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说,那些冠军与亚军之间的差异(纵轴上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小,因为,到最后阶段,横轴(时间精力)上要有很大的差异才能造成纵轴(成绩)上明显的却又很小的差异。
有些人与众不同,他们不仅一贯努力,并且其分外努力的原因来自于他们认真的观察和清楚的思考:最终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困难。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该自卑的时候正常地自卑”,是“该自信的时候正常地自信”的前提条件。不要把“自卑”当作负面词汇理解,那只是一种正常心态。如果,该自卑的时候不自卑,那就叫“没有自知之明”;如果,该自卑的时候却扭曲地显得或者竟然真的自信,别人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个“自负的蠢货”。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性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所以,我常常这样告诉自己“你并不孤独。”当我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会这么对自己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麻烦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只要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就好——弄不好早就有人把良好的解决方案变成文字放在哪儿了。当我遇到什么意外惊喜的时候,我还是会对自己这么说,告诉自己遇到这种所谓幸运的人并不只我一个,所以,应该为此高兴,但没必要大喜过望直至失态的地步。
为什么同样是1/18000000的概率,却让你有天壤之别的感觉呢?概率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你的欲望。你觉得“幸运”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得到满足;你觉得“不幸”的时候,是因为你的欲望落空。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李宗盛在《凡人歌》里说:“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听得我心惊胆颤。所以,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神奇的是,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大约两千五百年前,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自己的智商有限到过去竟然没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难度的行为模式——a.承认自己能力有限;b.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c.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说,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建议: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无论它多简单,多没什么大不了,学会它总是可以让习得者了解到习得之后与之前的大不同。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去工作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
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于并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无法感知那些需要通过复杂的劳动才可以获得的那种心灵上的愉悦。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全是因为执行者的拖拉恶习。那究竟什么会导致一个人拖拉呢? 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
,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
一上跑步机,就把速度调到65以上,咚咚咚拼命跑,10分钟之内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跳下来之后扶着把手喘气擦汗。事实上有氧运动大约20分钟之内,消耗的主要只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才消耗脂肪的比例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可是,他们这样的跑法,永远不会有效——除了很累之外。当然,“累”这个事实,造成一种幻觉“我一直在努力”。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
- 本文作者: Linking
- 本文链接: https://linking.fun/2017/06/13/摘抄-把时间当朋友/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